茶叶是浙江省最具特色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,具有文化产业、民生产业、健康产业、生态产业的综合属性。高质量推进茶产业发展,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,提高农业附加值,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互动,从而推动集成衍生新的综合性业态“第六产业”。2018年浙江省茶园面积300.5万亩、产量18.6万吨、总产值206.9亿元,面积、产量、产值均创历史新高;茶叶出口达到16.85万吨、5.23亿美元,均居全国前列。龙坞茶镇等一批茶业小镇形成特色,涌现出精品茶旅线路、茶博园等,多业态融合发展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,各地茶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完善,“第六产业”发展理念雏形正在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。
浙江省政协委员、浙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
高质量推进茶产业发展是共存还是深度融合?在刚刚闭幕的浙江省两会上,浙江省政协委员、浙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给出意见: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,茶产业面临着资源过剩、劳动力成本增高等诸多矛盾。要聚力打破传统模式,促进三产深度融合,推动浙江省茶产业由传统的“1+2+3=6”迈向“1×2×3=6”的“第六产业”载体,前者更多体现三产共存,虽成链条,连接却各干各;后者深度融合孕育出具乘积倍增效益的全新产业、全新业态。为此,建议把浙江省茶产业打造成“第六产业”样板。
一、制定配套政策,加大政府扶持力度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,加快制定省、市、县(市、区)发展“第六产业”相配套的政策法规。对经营主体信贷优惠、融资担保、展会资助、扶贫奖励以及设备购置补贴给予倾斜,吸引茶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,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,促进农村经济发展。
二、加强规划布局,推进茶旅融合发展。将发展茶产业提升到浙江省“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”规划建设的战略高度,瞄准“六茶共舞、三产融合”方向,通过省农业“两区”现场会平台,打造“第六产业”样板点。依托全省各级茶文化专业研究机构,开展以茶业为灵魂、融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一体的挂牌评级,以文创、茶园、乡村之美催生深度交融的新业态,让乡村变美,让茶农受益。
三、坚持强企引领,帮扶茶精加工和茶产业建设。充分发挥国家及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,打造茶叶跨界深加工,促进茶产品依托科技手段提升附加值。以开启“蓝海战略”模式提升茶业的市场占有率,支持浙江企业通过东西部协作和产业帮扶方式,带动三省四县“白叶一号”发展,形成促进省外茶产业的溢出效应,持续跟踪安吉黄杜村捐赠的1500万株安吉白茶苗后期发展。
四、优化管理服务,培育新型茶业主体和专业人才。引入ETP等管理理念,发展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专业合作社等,推行“二次返利”,提升茶农的积极性,促进茶叶生产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。争取农业农村部更多指导,积极筹建“中国有机茶管理学院”,集合省内涉茶相关高校教学资源,系统培养有机茶生产加工、品牌营销等方面专业技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。选送大学生茶艺团参加世博会,展示中国茶业技艺高端人才,壮大“第六产业”队伍。
五、扩大国际市场,突破茶叶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。创新茶叶出口的互认机制,依托我国与奥地利共建的“中奥有机茶示范茶园”项目,树立有机茶行业标杆,构建有机互认互信机制。搭建贸易技术壁垒反馈平台通道,运用好WTO/TBT-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,打破绿色贸易技术壁垒。借助ISO/TC34/SC8国际茶标委中国秘书处作用,提升浙江省茶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。
六、应用智慧技术,加快打造现代化数字茶业。依托浙江省数字经济“一号工程”,结合杭州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,以及互联网、物联网领军企业总部设在杭州等优势,推广信息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建设智慧茶园,加快“机器换人”步伐,提升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,推动浙江省茶业发展迈向高端、引领全国、领先世界。